亏损19亿!生物创新药明星上市,是烧钱机器还是恒瑞医药第二?|
7月2日,科创板企业君实生物开启了网下和网上申购,发行价格为55.50元/股。本次君实生物选择了“市值/研发费用”的估值方式,2019年君实生物的研发费用为9.46亿元,对应的估值水平为51.11倍,其选择的可比公司中值为125.62倍,可比公司平均值为146.46倍。早在2015年,君实生物就正式挂牌新三板,随后的2018年,受益于当年新三板与港交所的制度红利,君实生物顺利登陆港股市场,成为国内首个“新三板+H股”挂牌上市的企业。
据招股书披露,2017年至2019年,君实生物营业收入分别达0.54亿元、0.03亿元和7.75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3.00亿元、-7.06亿元和-7.76亿元,处于尚未盈利且持续亏损的状态。另有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君实生物分别亏损0.01亿元、0.23亿元、0.58亿元、1.35亿元、3.17亿元、7.23亿元和7.47亿元。7年累计亏损超19亿元,且近三年亏损额逐增。那么,这家肿瘤创新药明星亏损19亿上市,到底是烧钱小巨人还是恒瑞医药第二?
1、君实生物是第一家获得抗PD-1单克隆抗体NMPA上市批准的中国公司君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据官网介绍,君实生物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创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研发及商业化。在中国区域内,凭借卓越的创新药物发现能力、先进的生物技术研发、全产业链大规模生产技术及快速扩大极具市场潜力的在研药品组合,在肿瘤免疫疗法、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疾病治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君实生物是第一家获得抗PD-1单克隆抗体NMPA上市批准的中国公司,也是国内首家就抗PCSK9单克隆抗体和抗BLyS单克隆抗体取得NMPA的IND申请批准的中国公司。
君实生物在苏州,美国旧金山和马里兰建成三个研发中心;在苏州吴江和上海临港设立两个生产基地,目前吴江基地已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临港基地(I期占地80亩,建筑面积约7万平米)的建设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君实生物目前具有丰富的在研产品管线,包括16个创新药,1个生物类似物,主要覆盖肿瘤免疫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和骨质疏松等重大疾病领域,多项产品均为国内第一家取得临床批件的创新单抗药重磅品种。
2、“拓益”已实现销售收入77412.42万元,销售规模可观那么,公司目前是否有产品上市并销售?销售情况如何?公司高管在路演时表示,公司自主研发、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拓益”——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于2019年2月正式进入商业应用,填补了国产药物在PD-1抑制剂领域的空白。截至2019年12月31日,“拓益”已实现销售收入77412.42万元,销售规模可观。
君实生物的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为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PD-1注射用单克隆抗体,于2018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系国内首个获批的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适应症为既往标准治疗失败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其2019年全年销售额为7.74亿元,销售毛利率为88.41%。2020年5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系统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鼻咽癌适应症和治疗既往接受过系统治疗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适应症,已向国家药监局提交NDA申请并获受理。
3、君实生物新冠中和抗体启动临床试验,并与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默克合作6月7日,君实生物宣布,其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开发的重组全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以下简称“JS016”)获批进入I期临床试验阶段,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这是全球首个在健康受试者中开展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临床试验,JS016也是国内最早进入临床阶段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
本次临床研究的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表示:“中和抗体可针对新冠病毒精准进攻,具有独特的靶向性,能够阻止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快速产生作用。我们希望在I期证明JS016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后续临床计划提供数据支持。中和抗体疗法有望率先成为抗击新冠病毒的治疗选择。”
6月1日,君实生物与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默克宣布,双方就头颈部肿瘤的靶向-免疫联合疗法达成临床研究合作协议,先行探索抗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商品名:拓益)联合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爱必妥®)治疗复发和/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此次合作充分整合了默克和君实生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专长,双方共同携手探索靶向-免疫联合疗法的有效性,以期为中国头颈部肿瘤患者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4、未来3年的主题仍是“烧钱”,预期未来3年将投入超过40亿君实生物预计2020年1-6月业绩,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1亿元至-5.63亿元,同比增长-133.97%至-93.46%。特瑞普利单抗(PD-1)仍是其“烧钱”的主要产品,由于该产品于去年2月起刚开始实现销售,销售收入尚不能覆盖研发费用等支出。
2017年度、2018年度及2019年度,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7530.34万元、53818.28万元和94610.00万元,研发费用呈快速增加趋势。主要原因为:1)随着公司在研项目增加以及在研项目的不断推进,在研项目的多个适应症开展临床试验,研发费用中临床研究及技术服务费快速增加;2)随着公司研发人员增加以及公司对研发人员进行股权激励,研发费用中职工薪酬及股份支付增加。
也就是说,2017年至2019年,君实生物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7亿元、5.4亿元和9.5亿元。2020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再度攀升达到2.17亿元,同比增长11.86%至2.17亿元。而唯一上市产品特瑞普利一季度的销售额仅1.72亿元。这透露两个信息,其收入完全不能覆盖支出,且研发费用仍在持续增加。
根据招股书,除了PD-1,君实还有20个产品正在开发中,包括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产品。大部分产品目前仍处于临床前或临床1期阶段。从公司公布的目前资金需求来看,未来3年的主题仍是“烧钱”,其中PD-1未来3年预计还要投入26亿进行各种适应症的临床,成为最“烧钱”的品种。所有产品预期未来3年将投入超过40亿。关于何时能实现盈利,君实透露预计JS001、UBP1211、JS002三个主要产品顺利上市,全年销售入超过50亿元时,可实现盈亏平衡。最早可能在2023年扭亏为盈。
5、基金经理打造的生物科技公司2015年8月13日,君实生物挂牌新三板,开启了他的资本市场之路。当年11月份,君实生物通过发行股份吸收合并众合医药。借此机会熊俊也登上君实生物的第二大股东的宝座,彼时熊凤祥与熊俊父子两成为公司第一、二大股东,分别持有16.6%、14.27%股权。
招股书显示,熊俊1996年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获得投资经济管理学士学位,2004年担任了国联基金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助理。从国联基金离职后,熊俊与深鹏兴科技共同出资设立了上海宝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11年,熊俊以投资人的身份进入了从事创新药研发的合众医药(就是新三板合并的那家企业),后经多次增资成为了合众医药的实控人,2014年率合众医药挂牌新三板。不久后,君实生物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了合众医药,合众医药所有在研项目并入了君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