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慈禧批评光绪(戊戌变法之失败,有人说主因是政权不在光绪手上)
戊戌变法之失败,有人说主因是政权不在光绪手上,而在慈禧。
今日我要说戊戌变法之失败,主因是戊戌变法之首的康有为。
先来看两个前例,王安石变法时48岁,在拜相之前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江宁知府等职,政绩显著;商鞅变法时44岁,虽然没有地方官的履历,但他曾在魏国国相公叔手下任中庶子。
再来看康有为,应该说此人有才(反正其弟子梁启超刚开始之时很是赞誉),但也很狂妄,不过现实是残酷的,他数年考试不中,先后三次才考中秀才,先后七次才考中举人,因为屡试不中,干脆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直到37岁才中进士,被朝廷任职为工部主事,在戊戌变法那一年(1898年),康有为年40岁。
我不是要强调说老资格什么的,但变法这等国之大事,一丝一毫都能牵动百姓利益,一点一滴都能让反对者发起攻击,一举一动都关乎变法者之性命,就算是天纵奇才,也要有基础才行——而这些,恰恰是康有为缺少的,相比王安石和商鞅丰富的官场经历,他有的多是夸夸其谈和不切实际。
康有为太自大太轻敌了,他根本没将朝中的保守派放在眼里,总是认为变法很容易,当德国侵占胶州湾之时,他吹嘘变法之厉害:“新政诏书虽未推行,德人闻之便当退舍。”又吹嘘变法之成果迅速:“雷厉风行,力推新政,三月而政体略举,期年而规模有成,海内回首,外国耸听。”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康有为不是不懂得此道理,但他肯定理解得不够深刻,或者说他太自大了,总认为一切都会很顺利,所以在京城之时,他提了好多新政措施,却没有一点点反思为何新政无法顺利施行?
先来举一例子,康有为曾上奏新政要统筹全局,这就必须要花钱,其中内政需要一亿两,练兵需要一亿两,海军需要一亿两,修筑三大路需要三亿两,就是总共要六亿两,而当时清廷一年收入不足一亿两,怎么办?康有为主张大募公债,于是清廷决定先发行一亿两的昭信股票,康有为觉得金额太少,力持不可,结果股票发行之后,没有人购买。
为什么会无人购买?一来政府年收入太少,一年收入大概八千万两,扣去花费便所剩不多了;二来当时甲午战争失败,清廷还是向列强借钱来赔偿日本。一边借钱还没还,一边又发行公债,这种没有保障的事情,谁敢买?
其二,迁都上海,此举可能是为了让光绪脱离慈禧之控制,也可能是因为上海乃是比较开放之地从而易于新政,但迁都实施起来太难了,重点刚才说了,光绪手里的实权不多,实权不多等于银子不多,而迁都是一项大工程,花费之大不可计量。再说上海乃临海城市,根本无险可守,列强的坚船利炮随时可能抵达,这简直是将光绪置于列强的大炮之下。迁都上海一说,不知说他天真好还是无知好?
其三,康有为还认为应该易服,其实此举梁启超在湖南的时候就已经有说过,光绪还想实施这个政策,被保守派的刚毅给制止了。后来康有为自己也承认,幸亏易服没有施行,否则将是一个大错。个人认为,一小部分地区或一小部分人先易服还行,若是全国范围内冒然推行易服,此举不亚于清初的剃发!
以上三个例子,应该说幸亏都没有施行或者只是部分施行,否则变法哪还有百日可言?
秦孝公之于商鞅,宋神宗之于王安石,都是十分信任甚至是毫无保留的,变法遇到挫折,他们都是站在变法者一边,这是变法能实行下去的关键。
我们要承认,康有为在光绪那里得到的支持不够,但是他自身不够完美也是变法失败的重大因素之一。
可以举同为变法者的谭嗣同,他比康有为年轻(变法时年仅33岁),可他变法的前一年,曾在湖南协助巡抚陈宝箴,创办学堂、倡导开矿山、修铁路,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所以谭嗣同是有经验的。
我们来看看变法期间有哪些是比较务实且有用的制度。
一,创建京师大学堂
二,诏八旗改习洋枪,裁兵练军,
三,诏举经济特科
四,奖励商业
五,整顿厘金
六,修建卢汉铁路
七,奖励民间著作新书以及新法
八,改各地书院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
九,诏变武举
……
应该说很多新政,都能切中以往之积弊,不过很多事情时久成自然,一旦变更,或者触动既得者之利益,或者让人心不安,往往引起保守派之反对,古来皆如此。
幸运,变法成功了;不幸,往往人头落地。
所以啊,谭嗣同是实干家,康有为只能算口号家,所以遇事之时,实干家顶上,口号家逃跑,最终谭嗣同壮烈殉国,而康有为直接跑到国外,甚至以保护光绪为借口趁机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