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访问本站!

“冤屈”的煤炭:说好的“能源革命”,咋就成了“革煤炭的命”?|山东省能源局网站

财经资讯 2024-08-24859

3月15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圆满落下帷幕。跟往年一样,两会免不了产生很多大新闻,今年的一大新闻则是各位央企大佬关于“弃煤”与“保煤”的隔空之辩。

“弃煤派”如国开投董事长王会生、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认为,能源转型大势不可逆,弃煤是迟早的事儿。国开投已完全退出煤炭业务,华能则明确要提高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

“保煤派”如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总经理凌文、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认为,中国现实情况下弃煤并不现实,煤炭还有发展潜力和空间,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明智之选。

应该说,双方的观点很难说谁对谁错,但如果把两者合到一起来就更有道理了。就一个产业的发展,这些行业领袖争辩地如此热火,可见煤炭产业的发展矛盾有多大。

作为一个在煤炭行业干了很多年的“老人”,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的,有些话真是不吐不快。“能源革命”是否就等同于“革煤炭的命”?是否现在就要革掉煤炭的命?煤炭行业难道真就没有未来了么?

就这些问题,我想从一个行业从业者的角度,跟大家说说我的心里话,希望各位领导和行业大佬能听听我们一线工人的心声。

曾经的时代“弄潮儿”

对于煤炭,很多人并不陌生。这个黑乎乎的家伙,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的所有省区,几乎均有分布。截止2017年底,我国探明煤炭储量1.6万亿吨,如果按照每年50亿吨使用量计算,足够继续用上300年。

说起煤炭的“光荣家史”,足以秒杀很多其他能源形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在新疆伊犁,考古学者发现了距今三千年以前的用煤遗迹。从汉代起,开始出现大量的煤炭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记载,考古证实西汉时煤炭就已经作为燃料来炼铁。那时候都还不叫煤炭,一直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才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

作为最最重要的能源燃料(没有之一),煤炭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每一次大的历史走向和朝代更迭时期,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助推作用。煤炭真正走上中国历史舞台,是从宋朝开始,它的大规模利用拯救了宋朝的能源经济危机。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社会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发展期,人口繁盛,经济发达。在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东亚进入了一个新的小冰河期,淮河流域甚至长江流域的冬季常常是冰天雪地。严寒天气之下,生产、生活所需燃料均远超以往。

为了取暖生火,老百姓大片大片的砍伐树林,甚至砍到了帝王宗庙里,官府怎么管也管不住。在当时,取暖燃料成为奢侈品,每年冬天都有大批百姓被冻死。这场史无前例的能源危机,迅速引起了宋朝的经济危机。

万般无奈之下,宋朝政府免除了生活必需燃料的赋税,但依然解决不了问题。这个时候,煤炭的开采便成为了重中之重,煤炭顺理成章的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了挽救宋朝经济危机的重要法宝。

煤炭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大宋人民的心窝。它不仅拯救了成千上万老百姓的性命于严寒,也挽救了宋朝陷入危机的经济。彼时,煤炭作为新型燃料,是不折不扣的时代“弄潮儿”。可以说,对于宋及以后历朝历代中国能够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生活水平和工业水平领先的国家,煤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八百多年之后,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一场打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再次让煤炭成为了晚清民族觉醒的“寄托”。

1878年,李鸿章一声令下在河北唐山设立官督商办开平矿务局(开平矿务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从此最成功的洋务企业诞生了。十年后,开平煤矿以每年股息10—12%以上的高收益,成功引领了晚清时期的“投资热潮”。

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起点,中国的煤炭产业也由此开始进入工业化时期。1912年,开平煤矿与开滦煤矿联营合并,组成了中国近代最大的煤矿之一,到1942年年产量达665万吨,是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机械开采煤矿。

随着新中国建立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煤炭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1950年中国煤炭产量只有0.43亿吨,只占世界总产量的2.37%,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从2004年起中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最高年份占世界产量的48.28%,产量达到39.7亿吨。

再往后,便是煤炭作为主角在历史舞台上“煤飞色舞”,便是其享尽风光与荣耀的2012年之前的“黄金十年”。那时,最硬气的一句话便是“家里有矿啊!”,“煤老板”成为了土豪的代名词。

被“嫌弃”的开始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如此“光荣家史”的重要产业,在我们父辈眼里是可以干一辈子的,是可以子子孙孙都吃这口饭的。但此一时,彼一时,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煤炭开始处在负面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甚至还要粗暴的——“革它的命”!

“革煤炭的命”,还要从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灰霾谈起。

曾几何时,帝都的颜色让人印象深刻的不再是银杏的黄,也不是枫叶的红,而是雾霾的灰。

2013年,“雾霾”首次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

当时,环保部、中科院多位专家表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的元凶。

于是,一场高呼“停止煤炭消费”的“去煤化”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而且不止在民间,能源局都吹风“去煤化”。

2015年11月,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在苏州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中明确表示,要全力支持可再生能源挑战火力发电,中国确立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是: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5%左右;2030年,这个比重提高至20%左右。

这一目标,对于当时66%以上的一次能源消费依赖于煤炭、70%发电来自火电的中国而言,意味着以煤炭为“口粮”的火电即将全线沦陷。

随之而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去产能的措施,包括关停一些规模小的、生产效率很低的、或者是危险的煤矿,同时鼓励更具有规模性的煤矿进行兼并重组。此外,还限制了每年煤矿开工的天数,从330天下降到276天。

这对中国的煤炭市场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山西这样的煤炭大省表现最为明显。仅2017年上半年,山西的57家火电企业中就有50家亏损,亏损面达到88%,平均负债率达81.95%,负债率最高的已达636%。

对于火电企业的苦楚,体会最深的当属时任神华集团董事长张玉卓,在苏州的那次论坛上,他的感觉一定是很孤单的。三天的会议中,只有他一人登台发表了关于煤炭的演讲,其他到会的五大发电及煤炭企业领导均无机会登台。

有人质疑这一安排不合理,有失公允,但这似乎已经表明了一个现实:煤,被嫌弃了。而且,这种“被嫌弃”还是全球性的。

与全世界说“再见”

早在2010年,欧盟便提出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希望各个领域都停止为煤矿提供资金援助。而将“去煤化”由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则是2013年7月,世界银行宣布,停止对燃煤发电厂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除非在特殊情况下)。

随即各国纷纷响应,即便是煤炭行业相对发达的德国和西班牙等也并没有对此提出异议,只是要求将煤矿关停期限延长到2018年底。

2018年12月28日,西班牙如期关停了26座无盈利的煤矿。为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西班牙正逐年减少对煤矿的开采,矿工人数从1985年的5.1万人降低到了2018年底的2046人。

与此同时,德国也在积极淘汰煤炭,本土褐煤矿已经无法经受廉价进口硬煤的冲击,最后一座褐煤矿Prosper-Haniel在运营了155年后,于2018年12月21日正式关停。

另外,英国、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也都已经明确提出未来不久将禁止煤电的使用。

在中国,在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化大势下,新一轮“弃煤潮”再次席卷了整个能源行业。

2019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作为央企中最大的投资控股企业,国投集团董事长王会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曝出了一个“大新闻”:国投已完全退出煤炭业务,未来主要投资新能源。

无独有偶,作为发电总装机量居全球第一的中国华能集团“掌门人”舒印彪同样旗帜鲜明、态度明确:能源转型趋势不可逆转,华能一定要迎头赶上,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比重。

一时间,煤炭,似乎在跟全世界说“拜拜”。

这是否意味着“去煤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的竞争力加强,会更加多的挤占煤炭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都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从而更多的使用清洁低碳的能源。

煤炭其实很“委屈”

既然煤炭“失宠”了,要“革它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我必须要为煤炭说几句“公道话”。虽然“去煤化”的大趋势不可逆,但煤的生存空间还远没到清零的一步。

其实,只要站在我国大能源观下冷静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所谓的“革煤炭的命”只是见风就是雨式的武断,而非深思熟虑通盘考量的明智主张。

根据环保部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国雾霾和空气污染并非都是煤炭惹的祸。数据显示,雾霾最为严重的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的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和扬尘,分别占了31.1%、22.4%、18.1%和14.3%。

如此来看,将雾霾的罪魁祸首全部归结于煤炭,真的“冤枉”它了。

除了“背黑锅”之外,我国“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以及国土下埋藏丰富的资源禀赋,也足以让煤继续挺直腰杆稳当“能源一哥”。

众所周知,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长期占70%左右。这是中国能源的基本国情,脱离基本国情谈能源改革都是百无一用的纸上谈兵。

就算抛开资源禀赋和基本国情,要想“去煤化”,还得先算一笔账。目前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已经可以达到天然气发电排放限值,每度电成本仅需增加0.02元,而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就要比燃煤发电每度电最高高出0.35元。“去煤化”显然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对此,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濮洪九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力挺煤炭,他认为,“去煤化”的想法过于简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也仍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总经理、全国政协委员凌文也对煤炭饱含深情,他在刚刚结束的两会期间多次为煤炭发声。凌文说,能源革命必然导致“煤炭革命”,但“煤炭革命”绝不等于“革煤炭的命”。

“黑金”可以成“绿颜”

既然煤炭的命革不得,但煤炭的污染问题又确实存在,如何处理才是两全之策?我认为,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才是最现实和明智的选择。

实际上,煤炭的清洁开发利用在行业内一直在持续推进,我国也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高效利用体系。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燃煤发电已经成为“近零排放”(天然气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烟尘5mg/Nm3、二氧化硫35mg/Nm3、氮氧化物50mg/Nm3)的新标杆。

2014年6月,神华国华舟山电厂4号机组作为国内首台新建“近零排放”燃煤机组投产。

同年8月,京津冀首台“国家煤电机组环保改造示范项目”——神华国华三河电厂1号35万千瓦机组“近零排放”环保改造通过验收。

同时,有着世界上最绿色火力发电厂之称的上海外高桥第三电厂,自2008年投产以来一直不断刷新和改写着世界纪录,除烟尘排放外,其他的排放水平均优于燃气电厂排放限值。

大量实践证明,煤本身不是污染物,只是不清洁的使用才造成了污染,只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煤炭一样可以成为清洁、环保的能源。

正如《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所写的那样:“制定和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规划,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加大煤炭洗选比重,鼓励煤矸石等低热值煤和劣质煤就地清洁转化利用;建立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煤炭开发、加工转化和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大幅减少煤炭分散直接燃烧,鼓励农村地区使用洁净煤和型煤。”在这些举措下,煤炭一定可以走上更清洁的利用道路。

如今,煤炭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浪潮,让高碳能源低碳化、黑色煤炭绿色化,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和财力的支持,也需要每一位煤炭人的不懈努力。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与监督下,煤炭不仅可以完成命运救赎,中国能源产业也将迎来又一次进步契机。

我期待着,我对煤炭产业依然充满信心,你们呢?

(作者/冯纪纪)

Copyright © 2024 第三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19220号     技术合作:54472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