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研发【研发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穗22家上市国企总营收2600亿元】
广州22家上市(A+H股)国企的2018年年度报告近日公开。梳理22家上市国企年报,我们发现,2018年广州上市国企整体呈现稳步向好态势。
整体来看,2018年,22家上市企业营业收入总计约2677亿元,同比增长31%;归属股东净利润合计约322亿元,同比增长9.5%。广汽集团雄踞营业收入、净利润排名“双冠”,而白云山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01.55%,以及珠江啤酒净利润较上一年同比增长97.68%,在去年上市企业“成绩单”中也颇为亮眼。
梳理这些上市企业业绩增长的诸多原因,可以发现,增加研发投入以及创新经营办法,正逐渐成为当前多数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营收前五企业均属不同行业
梳理22家广州上市国企2018年年报,营业收入是必须要关注的方面。去年,广汽集团、白云山、越秀地产、广州发展和广州农商银行分别位列营业收入排行前五,有趣的是,这5家企业分别属于汽车、医药、地产、能源、金融等五大行业,反映出广州上市企业在主流行业均有较强实力。
广汽集团去年营业收入715.1亿元,同比增长0.53%,净利润109.03亿元,同比增长1.08%。而年报显示,若将广汽集团连同合营、联营公司共同计算,三者共实现营业总收入3636.85亿元,同比增长约7.04%,是广州22家上市国企中营收最高且唯一突破千亿元大关的企业。
在增长点方面,广汽集团去年在新能源汽车板块异军突起,全年销量突破2万辆,被誉为“迎来提速‘元年’”。4月27日,广汽新能源正式发布Aion S车型,业内人士表示,随着Aion S的推出,广汽集团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位居第二位的是白云山,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422.3亿元,同比增长101.55%,净利润为34.4亿元,同比增长66.90%。白云山营业收入实现翻番,主要原因来自资产收购。年报指出,白云山于去年先后完成收购广州医药公司30%股权和收购王老吉药业的48.0465%股权事项,两家子公司营业收入纳入母公司报表范围,直接推动白云山年报营收翻番。
同时,作为主营业务,白云山在大南药和大健康行业,去年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年报显示,白云山拥有从原料药到制剂的抗生素完整产业链,产品群涵盖抗菌消炎类常用品种及男科用药,尤其是在化学药产品上,去年实现营收5.8亿元,同比增长49.08%。
紧随其后的是全年营收达264.3亿元的越秀地产、259.8亿元的广州发展和206.7亿元的广州农商银行。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广州农商银行,该企业年报特别指出,公司近年来不断探寻互联网金融发展新模式,打造“互联网+普惠”综合金融平台,其中,尤其以“太阳集市”为名的电子商城全年交易额累计2896.14万元,同比增长高达321%,成为“互联网+农业龙头+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新机制。
多家企业采取研发投入资本化
研发是企业长远、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研发投入反映出企业在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去年,财务部修订了2018年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新增“研发费用”,后者从之前“管理费用”项目中单独分拆,也反映出市场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
广汽集团去年研发投入高达48.89亿元,占营业收入6.75%。年报显示,研发投入加大主要原因是企业继续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同步推进常规动力车型、新能源车型开发项目及核心部件的研发。
目前,广汽集团研发人员为5867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17.01%。从专利研发方面看,广汽研究院积极推进28个在研整车项目,同时在报告期内新增专利申请1212件(发明专利占比33%),累计有效专利申请4624件,知识产权规模不断扩大。
作为一家以高端高科技制造业、高端现代服务业和军民融合为战略定位的科技型企业,海格通信年报显示,去年企业研发费用达6.44亿元,研发投入金额6.58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16.16%,报告期内,公司共申报知识产权266项,获得授权159项。
而在所有涉及研发投入的上市企业中,广州发展研发投入增长幅度最大,全年2.93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1.13%,同比增长287.17%。年报指出,研发费用同比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家高企子公司,同时研发项目增多,创新投入增大,新申请专利143项、授权专利117项,组织实施220余项科技研发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广汽集团、海格通信在内的不少上市企业,其研发投入实际上有一部分在年报中被归属为“资本化研发投入”。其中,广汽集团资本化研发投入高达40.62亿元,占研发投入83.08%。
研发投入实现“资本化+费用化”,即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加以资本化,其他研究开发费用则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年报利润项目的统计,也会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但过度依赖研发投入资本化,一旦研发项目未能达到预期收益,将会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减值的风险,且违反会计信息真实性,最终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国企老字号发展焕发新活力
在广州市属22家上市国企中,广州酒家、珠江钢琴、珠江啤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广州酒家始建于1935年,珠江钢琴建于1956年,珠江啤酒于1985年建成投产,这三家企业去年均实现较好发展。其中,广州酒家营收25.37亿元,同比增长15.89%;珠江钢琴营收19.74亿元,同比增长10.30%;珠江啤酒营收40.4亿元,同比增长7.33%。
对于广州酒家而言,科技创新驱动是主要动力。年报显示,去年广州酒家在研发费用上投入4847.2万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58.15%,占营业收入1.91%。全年广州酒家科技项目立项17个,产学研项目合作6个,申请专利46件,获得授权专利认证7件;形成上市销售新产品25款,改良产品7款,储备产品100余款……对于一家餐饮企业而言,如此巨大的研发投入显示出其研发创新发展决心。
珠江钢琴将发展动力聚焦转型升级。年报显示,珠江钢琴深化数码乐器和艺术教育领域布局,持续探索“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如今,珠江钢琴通过将传统行业与高新科技融合,重点推出“钢琴云学堂”乐器云服务平台,打造“云上钢琴服务”生态系统,构建“制造—租售—服务—教育”的产业链闭环。年报指出,未来企业将以“平台+AI+生态”为目标,在行业内实现领先。
珠江啤酒则选择将发展新动力放在深耕“啤酒文化产业”。去年,珠江啤酒完成了南沙参观走廊项目建设,联动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和南沙生产基地,打造广州文商旅精品。年报指出,这种“文化+产业”融合模式,成功打造了珠江啤酒文化品牌IP,并以文化品牌IP的输出,进一步扩大珠江啤酒的品牌影响力。去年,仅啤酒文化产业就为企业实现了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2.12%、1.12%。
因此,广州国企老字号如何焕发新活力?这三家企业给予了各自不同的答案:依靠研发投入,转型服务型制造商,打出“文化+产业”融合牌。从去年年报成绩来看,这些办法都起到了效果。
事实上,这三家老字号各自采取的发展办法,其背后均有紧密联系。生产型制造商转型服务型制造商,需要研发技术的支撑,“文化+产业”融合牌也更需要企业在服务链上的拓展与深耕。有理由相信,依靠科研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通多业态、建立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闭环也将成为当前多数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