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复苏,管理要到位
近期“地摊经济”成了新热词。武汉各大夜市又开张了,郑州市民私家车后备箱成了流动摊位,南昌夜市一条街一桌难求,九江城管主动打电话请求小商贩出摊……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出一系列恢复“地摊经济”的政策措施,人们纷纷响应,让“小地摊”再次回到了大众视线,升腾了城市浓浓的烟火气。对地摊经济要做到“放”中有“防”,在带动创新创业的发展的同时,解决好背后的难题,必然让经济活起来,让城市焕发无限活力。
“地摊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厢就能卖货;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地摊经济的火热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创新创业的发展。让“地摊经济”回归,让街边小店复苏,是出于疫情过后保民生、保就业的充分考量。低门槛、无租金,为众多失业或者低收入群体提供了选择就业的机会,夯实了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小地摊”也是激活消费“一池春水”的重要支撑,对激发疫后重振能量、以消费刺激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小地摊”的背后是“大民生”。一个个小摊,牵动着一个个家庭的温饱,牵动着群众消费,牵动着广大民生。
“小地摊”火爆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诸如影响交通、污染环境、噪音扰民、质量与卫生堪忧等方方面面的难题。这些难题是发展“地摊经济”的必答题,不答、答不好都是不及格。因此必须在“放”开“小地摊”的同时,“防”治各类问题的产生。“放”中有“防”,“地摊经济”才能让小商贩有获得感、群众有幸福感、城市有安全感,才能行稳致远,真正促民生暖民心,助力复工复产,推动经济发展。
地摊松绑了,管理要收紧。这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地各部门要以因地制宜的制度规范为“小地摊”经营保驾护航。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做到位的基础上,明确摆摊地点、时间,避免堵塞盲道和消防通道、影响交通运行、干扰民众休息等情况的发生。明确垃圾处理方式,“来时什么样,走时什么样”,将城市环境卫生摆在重要位置。明确摊位申请租赁方式、商品质量监管模式、食品卫生监管办法等,以精细化的管理方式破解小摊的治理难题。当然,小商贩们在积极参与“地摊经济”的同时,也要按照制度规范合理、合法、各规经营,为自己谋生计的同时,多为消费者、周边住户、城市环境考虑,共同维护“地摊经济”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