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访问本站!

[行业资讯|数字银行牌照争夺战打响!这些信息必须了解] 权位争夺战

新三板资讯 2024-12-13688

部分内容源于知乎

若问2019年以来在互联网圈什么最火?数字银行当仁不让。

据了解,就在近期,小米、蚂蚁、腾讯与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公司均相继宣布已申请新加坡数字银行牌照。

新加坡金管局官网披露,截至2019年12月31日,已收到21份数字银行牌照申请。具体来看,包括7份全数字银行牌照(digitalfullbanklicences)申请、14份数字批发银行执照(digitalwholesalebanklicense)许可申请。在21家申请机构之中,最多将下发5张数字银行牌照,我国多家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夺这一“金矿”市场。

那么,什么是数字银行?数字银行又会带来什么变化呢?

数字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否设立分行,都不再依赖于实体分行网络,而是以数字网络作为银行的核心,借助前沿技术为客户提供在线金融服务,服务趋向定制化和互动化,银行结构趋向扁平化。

目前来看,数字银行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银行自动化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花旗银行就开始使用ATM解决用户一部分日常事务。它利用磁性代码卡或智能卡实现金融交易的自助服务,一定程度代替银行柜面人员的工作,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第二个阶段:银行电子化

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电子设备的兴起,传统银行开始展开线上银行业务,电子银行被广泛使用。无论是网页版的电子银行,还是基于移动手机开展的在线银行业务,从最初的在线转账、查看结算单和电子账单支付,到如今形成日渐丰富的功能,如在线购买理财,借款等。在这个阶段,数字银行参与主体主要还是以传统银行机构为主。

第三个阶段:银行数字化

此阶段参与的主体从传统银行机构,范围扩大到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和传统银行。金融科技开始影响银行业的发展,众多银行业务开始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关键技术开展。自2009年开始,包括花旗、富国银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美银、以及高盛在内的大型银行开始向金融科技领域发力,先后在支付、借贷、财富管理领域追加战略投资。我国国内的大型银行也纷纷加快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科技公司而言,如腾讯发起的微众银行和阿里发起的网商银行,作为首批的五家民营银行之一,代表了科技公司以科技赋能金融业务,直接进军银行行业,成为数字银行的主要参与者。

从数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现状来看,数字银行在全球各地区的理念虽然相似,但在称谓和具体操作层面存在一定的区别。例如,如上文所提,香港将数字银行称为虚拟银行,即主要透过互联网而非实体分行提供服务的银行。而美国则将数字银行称为NeoBank,通常是指以科技服务商的形式与传统银行合作的金融科技公司,为用户提供纯线上、容易获得的银行服务;英国的数字银行被称为挑战者银行(ChallengerBank),目前已有多家取得政府下发的牌照,正以其便捷、流畅的数字银行服务推动着银行业的革新。

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数字银行市场中则主要有两类参与者:一类是传统银行,以建立直销银行为代表;另一类则是近几年刚获批的民营银行,其中不乏以纯互联网形式运营的银行。

上述两类银行都以互联网作为业务开展的渠道,同样倚重前沿技术满足监管需求、增加业务的多样性,为银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直销银行

直销银行的诞生,源于传统银行顺应和融入互联网发展趋势,开始围绕服务方式和销售渠道进行数字化转型。用户可以通过直销银行在线完成客户信息注册、银行卡绑定、开户和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

通常来说,直销银行作为传统银行的一个部门或事业部存在,少部分以独立子银行的形式开办,其中后者在业务范围方面与传统银行稍有不同。如中信银行与百度发起的百信银行,在银监会发布的批文中,就限定百信银行为有限牌照商业银行,仅可在线上开展存贷、结算、债券、外汇、银行卡、电子票据承兑与贴现等银行业务。

2.民营银行

数字银行的另一玩家民营银行,于2014年加入市场的竞逐。自2014年开始,银监会批准了第一批民营银行。从设立目的而言,民营银行可以认为是对现代银行体系建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相关的规章条例有《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49号)和《关于民营银行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6〕57号)。在获批成立的民营银行中,有部分银行选择以纯互联网的形式运营,而这也成为科技公司入局银行业的途径之一。

展望未来,在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数字银行的过程中,可从以下五大举措进行数字化转型:

首先是制定基于建立数字化生态系统的战略,做好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客群定位;

其次,以金融科技的前沿技术为基础,为传统金融产品赋予新的能力;

再者,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人才,并营造创新包容的企业文化和机制;

第四,建立适应数字化运营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合理利用用户数据及前沿技术;

最后,发展与合规并行发展,应利用技术提升安全系统性能与客户保护(包括个人隐私保护)、反洗钱、客户认证(KYC)等合规流程。

具体来看,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与总体布局,精准定位用户客群,完善数字化生态系统,对接其他金融生态伙伴(如保险、券商、智能投顾平台等)以及选择生态体系核心合作伙伴(如信用科技公司)。未来的数字银行可从单项业务突破,获取种子客群,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公信力,在拥有发展较为稳定的拳头产品后,可融合更多金融因素,探索多元化发展方向,从而转向综合化运营。

同时,建议商业银行向互联网/科技公司学习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治理模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字银行并不等同于APP银行,相反,其需紧密依托线下的场景合作与商务洽谈,从用户的核心需求出发,将数字化的银行业务与地面场景相融合,丰富银行服务的场景。

技术乃为发展数字银行的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以重点前沿关键技术如新一代IT基础架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技术,赋能传统金融产品服务,如借助大数据挖掘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千人千面营销,深挖客户价值;金融机构也可采用云计算和分布式处理架构构建新一代的金融核心基础设施。最终的目标在于应用并提升科技转化能力和经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用户满意度。

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发展。一是需要根据自身数字化转型目标不断吸收人才,数字银行的关键是在于金融依托科技支持强化并提升分析能力和服务效率,故金融与技术背景的人才缺一不可;二是要在内部建立起包容、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组织员工参与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搭建,激励员工以客户视角重新思考客户服务的流程,逐步实现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体验;三是建立灵活的创新机制,鼓励员工探索新的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为数字化转型注入新鲜的血液。

同时,可参考互联网公司建立起相应的员工激励制度(如股权激励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发地投入数字化转型的工作。内部管理方面,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组织架构,提升敏捷性,建立实现扁平化管理。

根据互联网业务特点,除了严格遵循银行业监管要求,也需建立适应数字化运营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合理运用多方数据,建立完备的风控模型,搭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转换为可实施的动态的风险管理能力,并在体制、制度和人才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保障风险管理的质量。风险处置层面,建议重视并推进金融科技的系统灾备和应急体系建设,将应急演练常态化,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在风险防范与内控层面,建议综合采用软硬件设施提高安全防御能力,并对从业人员的业务与行为进行全方位监测与内控。

最后,在数字化转型发展业务的过程中,需注意合规工作的开展以确保符合金融监管标准。建议以监管科技应对数字化银行的发展,利用技术手段实现风险预警系统、防范反洗钱与欺诈行为、优化客户认证(KYC)过程与提升安全信息管理,注重保护用户隐私并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Copyright © 2024 第三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19220号     技术合作:54472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