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访问本站!

浪潮金融怎么样【科技化浪潮下,为何大家仍热衷于申请金融牌照?】

新三板资讯 2024-08-06861

牌照的价值:最易获得的金融入场券

牌照是核心的资源,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多数机构最易获得的核心资源。

诚然,今日头条上线了“放心借”、微信上线了“周转”、滴滴上线了“滴水贷”,诠释了导流平台式的成功:躺着把钱赚了,且这钱属于中间业务收入,背后没有风险。

相比之下,持牌放贷机构赚的每一笔钱,背后都有不良的风险隐患,如果风控不过关,做得越多,亏得越多。极端情况下,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到来时,金融机构会成批地倒下去,至少也要把前几年赚的钱吐出来。类似于P2P这种业态,爆雷后还有被定性为“非法集资”的风险,需承担刑事责任。

所以,一贯理性的资本市场更青睐轻型的公司,对于以放贷为主业的重型模式,似乎总是嫌弃的。

无论是互联网平台的导流能力,还是大数据公司的风控能力,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稀缺资源。微信的导流能力,看上去赚钱很轻松,但市场中有几个微信呢?

事实上,互联网平台的集中度远远高于持牌金融机构,同一个行业内互联网平台的数量也远低于金融行业。

2017年12月的调研数据显示,在移动社交领域,前3家平台的用户使用时长占比高达96.2%,即便是新闻资讯领域,也有67.5%,而在银行业,2018年上半年,盈利能力最强的三大银行的净利润占比只有41%,28家上市银行的占比也仅为81%。

具备导流能力的平台屈指可数,而可以放贷的机构则多如牛毛。某种程度上,牌照才是最易获取的资源。

从机构数量来看,2016年国内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398家,其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505家,农信社1125家,农商行1114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中,小贷公司8394家、P2P平台1800余家。

这么多的机构,绝大多数而言,牌照都是其生存下去的核心资源。

全牌照的价值:从量变到质变的“生态化反”

对实力雄厚的巨头而言,单一牌照的价值有限,有牌照锦上添花,没牌照也无不可,照样可以在金融行业分一杯羹。一些巨头相继宣布去金融化,并非矫情,而是实力使然。

不过,对于金融牌照的价值也要辩证来看。单一牌照未必是必须,但多张牌照甚至全牌照后,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生态化反,会产生不弱于互联网渠道获客能力的核心竞争力。

举个例子,消费金融公司能做的业务,银行都能做,为何仍有那么多银行积极申请消费金融牌照呢?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1)对于部分不能跨区域经营的中小银行而言,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实现跨区域经营,拓宽经营范围;

(2)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希望通过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客群的下沉,与现有的消费金融业务互补发展;

(3)对于所有银行而言,独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在文化、机制、流程、产品设计、风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突破。

无论哪一点,都反映了多牌照联动的价值。

从一站式金融服务的角度,全牌照平台能提供的,导流式平台亦可提供,差异无非是别人家的服务还是自己家的产品。从用户的体验的角度来看,未必会有区别,但站在业务数据闭环的角度来看,只有全牌照平台有机会实现用户多元金融业务信息的闭环,长此以往,在数据积累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能更胜一筹。

所以,单一牌照未必算得上什么竞争力,但全牌照绝对是核心竞争力。

本文由“洪言微语”原创,作者:poter

Copyright © 2024 第三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19220号     技术合作:54472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