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访问本站!

【2018年财政收支数据盘点】减税效果初现,下半年收入增速明显放缓 2018年财政收支情况

股市头条 2024-01-23859

事项

1月23日,财政部公布2018年财政收支情况。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352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447亿元,同比增长5.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7905亿元,同比增长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56401亿元,同比增长8.3%;非税收入26951亿元,同比下降4.7%。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0906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2708亿元,同比增长8.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8198亿元,同比增长8.7%。

1-12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5405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033亿元,同比增长4.2%;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1372亿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5096亿元,同比增长25%。1-12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80562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3089亿元,同比增长13.4%;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7473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土地出让收入相关支出69941亿元,同比增长34.2%。

点评

财政收入增速下坡

下半年财政收入明显增速下滑。2018年全年公共财政收入约18万亿,同比增长6.2%,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约8.5万亿,同比增加5.3%,地方财政收入约9.8万亿,同比增加7%。2012年以来,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大致延续逐年下降的趋势,年均降幅约1个百分点左右。近两年财政收入年内波动显著增加,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速维持高位,而下半年增速明显下滑,是全年增速下滑的直接原因。

从分项来看,增值税、所得税增速稳中有降,进出口税收走低。财政收入中占比最大的两项是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2018年全年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9.1%,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16.61%,下半年工业品价格回落,增值税同比增速显著回落拖累全年增速。企业所得税全年同比增长10%,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12.81%,下半年受经济下行影响,企业订单减少,盈利下滑,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速小幅回落。个人所得税全年同比增速15.9%,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速为21.09%,自2018年10月份以来显著走低,拉低全年增速,减税效果初步显现。消费税同比增加4%,较过去两年有所回升,主要受益于上半年同比增速较快。受贸易摩擦影响,2018年全年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增长5.7%,较去年大幅下降,关税同比下降5%,跌入负区间。

12月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小幅反弹,是去年基数较低所致。12月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85%。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2.04%,创下5年来新低;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15%,主要由于过去两年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下滑明显,导致基数较低。从分项上来看,国内增值税显著回升,同比增速为5.88%。企业所得税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过低,同比增长153%。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1.74,再次回到正区间,但仍处于低位。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下降44.64%,受到12月进出口拖累严重。从数据上来看,12月财政收入转正回升,但在经济基本面下行的趋势下,后续增长的空间仍然相对有限。

年底财政支出发力,赤字率超年初目标

12月地方集中支出带动全国财政支出增速跳升。12月份全国一般公共支出29155.13亿元,同比增长22.66%,远高于2018年除2月外的其他月份。其中中央一般公共本级支出4604亿元,同比增长9.91%,较上月下滑2.79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支出24551亿元,同比增速由负转正,涨幅高达25.38%。2018年全年全国一般公共支出220906亿元,同比增长8.7%,已经完成年初预算的105.2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本级支出32708亿元,同比增长8.8%,较2017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支出188198亿元,同比增长8.7%,较2017年提高1个百分点。

年底财政支出增速大幅度上升主要在于地方财政支出,或与11月以来财政政策逐步发力、财政支出力度加大有关。11月9日,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通知》,提前将2019年均衡性转移支付1.66万亿财政资金下达全国地方政府。而财政支出发力也较往年提前到11月,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2018年11月、12月分别减少了6642.66亿元和10420.71亿元,两个月累计完成财政支出1.7万亿元,高于2017年的1.27万亿和2016年的1.44万亿元。

12 月份除科学技术项目支出增速回落外,其他项目财政支出增速均大幅提升。12月当月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在各个分项中均有所体现,12月份社会就业问题逐步凸显并受到政策关注,而经济下行压力下避免“一刀切”的环保思路下节能环保项目财政支出增速提高幅度相对较小,而城乡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教育项目是成为财政政策发力的主要着力点,支出增速较前月分别提升106.48、51.09、42.82、36.49个百分点。2018年全年来看,科学技术是财政支出的最重要落脚点,2018年增长14.5%,较2017年上升3.5个百分点,其他项目财政支出增速均有所回落。此外,2018年债务付息支出 7345亿元,同比增长 17.1%,环比和同比均有所回落,但仍然是所有支出中增速最高的项目,随着2019年财政赤字提升、地方政府债放量发行,债务付息压力值得关注。

2018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所体现,赤字率远超年初目标。2018年全年实现赤字37554 亿元,实际赤字率达到4.17%,与高于2017年的3.75%,远超出年初设定的2.38万亿元赤字和2.6%的赤字率目标。

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收入增速再降

收入方面,土地出让收入增速继续下行。2018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75405亿元,同比增长22.6%,延续下行趋势。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033亿元,同比增长4.2%,较去年下降2个百分点;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71372亿元,同比增长23.80%,较去年下降,其中土地出让收入65096亿元,同比增长 25%。土地出让收入占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高达87%,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保持平稳而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增速快速回落带动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下滑。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增速离不开房地产市场景气度,预计伴随商品房销售面积趋势下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从前高回落,土地出让收入增速趋势下行仍将主导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下行趋势。

支出方面,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上行难弥补土地出让收入安排支出增速下行。2018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80562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中央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3089亿元,同比增长13.4%;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77473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与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69941亿元,同比增长34.2%。 2018年以来土地出让安排相关支出增速从高点回落过程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则在回暖中,可能来自于中央对地方政府性基金的转移支付。但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只占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不到4%比重,与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相关的支出下行仍然拉动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下行。

财政收支展望:

财政收入增速大概率下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制造业景气度下滑,总需求走弱下工业品价格回落,企业利润受到压缩,税收收入中占比最大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承压。同时,为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在针对小微企业和居民的减税降费可能进一步加码的前提下,财政收入超预期的可能性不大。

积极财政背后支出空间打开。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19年经济工作的部署,预计科学技术、社会保障与就业为支出增加的主要方向。2018年科学技术项目支出赠速大幅提升,2019年在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的支出也存在较大空间。另一方面,加强和保障民生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标。随着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今年的就业形势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对就业的影响在微观层面已经有所体现,财政未来可能会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来稳就业。

房地产景气度影响政府性基金收入。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5%以上,对政府性基金的收支起主导作用。过去一年,房地产销售增速趋势下行导致房地产商拿地意愿不强,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大幅下滑。从政策层面上看,在房地产调控未有明显放松迹象的情况下,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上升空间不大。

总体而言,2019年财政政策继续发力,预计赤字率目标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会有所提高。对于债市而言,积极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仍然需要等待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在当前经济需求走弱、工业通缩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利率下行的趋势仍未结束,10年国债破3%仍是本轮行情的第一目标。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19年1月24日发布的《2018年财政收支数据点评—财政收入趋势走弱,发力空间预计有限》中,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24 第三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19220号     技术合作:54472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