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资本大潮正在转向】 《资本的力量》纪录片
作者:君临团队
来源:君临
资本大潮的方向,就是财富的坐标。
许多年以后,面对脱胎换骨的A股,老股民一定会想起2018年冬天那场举世瞩目的进口博览会。
这注定是伟大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转折的一年。
这一年,高层宣布上交所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意味着资本市场被宣布解除束缚,开始发挥实质上的“枢纽”作用。
资本大潮的方向悄然转向,很多人还浑然不知。
1
上一轮资本大潮的兴起是什么时候?
答案是1998年。
多事之秋。
那年,亚洲金融风暴刚刚过去,外围市场一片萧条,中国三驾马车中劲头最足的出口严重下降,消费需求一路萎缩。
初夏,长江流域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严防死守下,仍然有29个省市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51亿元。
内忧外患,经济低迷,要托住经济,除了房地产这个大市场,高层决策者的选择并不多。
但在高层眼中,房地产并不是个好孩子。
就在几年前,以海南、北海等地为代表的房地产热在全国蔓延,中央批准了119个经济开发区,可实际上全国在建的有8700多个,差点把经济拖入通胀失控的边缘。
中国的改革,不外乎危机倒逼,歌舞升平的时候,没人愿意忍受改革的折腾与阵痛。
7月,国务院作出重大决定,党政机关一律停止实行了四十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取缔福利分房政策。
实际上,这只是建房、卖房环节的市场化改革,而房地产市场的上游——土地市场,仍由政府实行统一收储并出让,由政府垄断并深度管制。
但就是这样的“半吊子”市场化改革,仍然开启了中国房地产的大时代。
1998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额仅2000亿左右,20年后,这一数字是15万亿。
钢筋水泥的丛林,就算只接到一点灰,足以逆天改命。
君临在前期推送的《押注!90后的第一次人生机会》中有过“双周期”阐述,其中消费周期的终极驱动力就是房地产。
道理很简单,人的一生中,最大宗的消费就是房子。
房地产产业链很长,包括煤炭、建材、钢铁、有色、化工、机械、家电、家居等等。
我们试着复盘地产拉动经济的场景:
从地产商搞到一块地开始,他从银行借款10亿,这时候,金融魔法神奇一幕开始上演。
储户的存款并没有减少,但经济中凭空多出来10亿。
地产商拿着10个亿、请了设计院,建筑商来造房子,房子造好卖给消费者,地产商挣了钱又开始下一轮开发。
在这一过程中,地产商的支出就是其他产业链上的收入。
最终会变成股东的分红、政府的税收、从业人员的工资。
人们手里的钱越来越多,就会扩大消费投资,股东再投入、政府搞基建、员工买汽车。
相应的,市场上的产品也会逐渐丰富,同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进步,产品价格降低,性能反而越来越好,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得到财富的获得感。
财富是流动的,一环扣一环,整个经济就被这源源不断的信贷(货币)创造给激活了。
所以房地产的兴衰,成为了消费周期的主轴,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或多或少的受房地产影响。
房地产,也成了许多地区股市波动的源动力。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二十年,一个市场化的房地产市场功不可没。
市场创造一切,复盘改革开放四十年,你可以轻松找到许多例子证明,凡是市场化改革彻底的地方总是比“管起来”的行业发展的更好。
比如互联网,政府还不知道如何管,没来得及管的时候,BAT就差不多成型了。
比如手机,政府也没定个标准谁能造谁不能造。
2012-2013年,我国智能手机增长率最高峰。什么博沃、夏朗、奥克斯、京瓷、欧盛、VERTU、云狐、大Q、小哇、小辣椒、北斗星、大可乐等上百家中小手机厂商出现。
那段时间,智能手机品牌近500家。
能在这一完全市场化的地狱模式里筛选出的手机玩家,无疑是世界最强者,东莞三强外加一个小米,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他们已在领导全球智能手机市场。
反面的例子是汽车,加入WTO时,其他制造业都放开,唯独汽车产业还在享受保护,理由是缺乏资本、技术、管理和品牌。
外有关税防外企,内有门槛防民企。
多年的产业保护,倒是肥了几个躺着收租的合资长子,整个产业链没享受到多少好处。
当中国制造横扫世界的时候,作为制造业大户的汽车,我国的汽车出口份额还比不上泰国、土耳其,印度,排在10名以外。
来源:Worlds Top Exports
理由千万条,市场第一条,买卖不自由,经济两行泪。
2
在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框架下,作为信贷创造的主体,银行作为经济“枢纽”居功至伟。
这个“枢纽”实际上是现代经济的“筛选器”,银行家来评估贷款项目的风险收益。
假如项目可行,那么企业家发财,贷款可偿,银行赚钱、高管丰厚年终奖;
项目扑街,坏账核销,银行该罚款罚款,该开除开除,赢家接手抵押物,产业出清,又开始下一轮“筛选”。
利益驱使下,银行作为“筛选器”,效率会比政府高得多。
而资本市场筛选和激励企业家的效率,又比银行高得多。
好公司之所以估值高,是因为千千万万投资者认可其价值,这会批量创造千万、亿万富翁。
而烂公司,则会被投资者识别,股价归零,被市场淘汰。
千万投资者的力量,会比单个银行家大得多。
但前提是一个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进出自由,买卖自由。
像A股这样的审批制,人为造成了“壳价值”,躺倒不干或者倒腾下紫砂壶,一个壳也值几十个亿,不努力经营也可以搞搞资本运作,反正韭菜生生不息。
与此同时,在机制正常的市场,泡沫也不易起。
试想,股价一旦飞涨,大股东会减持,上市公司会增发,没上市的会火线上市,傻子才跟钱过不去。
这样的话,泡沫就不会大多少,幺蛾子没那么多。
要是证监会今天一个限制减持,明天一个增发门槛,后天一个暂停IPO,所有人都会意识到筹码稀缺,泡沫就吹大了,各路妖魔鬼怪必然批量出现。
所以只有在市场机制的筛选下,上市公司才会老老实实的搞好研发、做好业绩,提升市值。
更重要的是,和地产创造信贷一样,股票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印钞”。
举个例:
上市公司IPO10亿,公司拿到钱,要不扩大生产,要不就烧研发,买设备、招人马,这些支出就是其他产业链上的收入。
同时,投资者的钱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高度流动性的股票,可随时变现,每年还能得到红利和资本增值。
等等,老韭菜肯定会问,炒股不是人人赚钱啊。
问得好。
不可否认,个别股票有赢有亏,但如果股票投资足够分散且长期的话,股票的收益率秒杀一切资产。
道理很简单,人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主动创造,把钱交给更能创造财富的人符合常识。
而资本市场就是筛选“致富能手”最好的地方。
这就是有内在收益的资产,远远跑赢没有内在收益资产的原因。
只有这样,越来越多的钱聚集到更能创造财富的人手中,雪球就滚起来了,像房地产一样,整个经济就被这源源不断的“印钞”给激活了。
所以这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大事,更是中国经济的大事。
也许不少市场老人还记得A股的诞生。
当初为了要不要搞这套资本主义糟粕,经过了激烈争论,高层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但那些坚定的发起者,不屈不挠地奔走、游说,甚至不惜对马克思理论牵强附会、断章取义,以推动A股的诞生。
这些理想主义者当初又为了什么?难得真的是主流段子一再揶揄的“国企脱困论”吗?
君临还记得一位当事人的说法,大意是:
中国有太多东西需要改进,改进需要人去推动,过去几十年的弯路早已证明,干工作不能靠觉悟,只能靠利益。
股市,就是一个让利益挂钩的地方。
人们有了利益,就会有诉求、有抗争、有呼吁,由此,才能推动很多东西,比如法治、契约精神、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整个社会的开放,透明,进步。
就像国有银行上市,当股东里有了大小基金、QFII、散户的时候,他们的利益和银行经营质量高度关联,政府再想让银行当二财政为所欲为就没那么容易。
最终不得不按照市场的游戏规则来办事。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科创板,就会发现这完全不是单纯的资本市场问题,或者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整体机制改革的问题。
市场化的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关上。
过去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融资体系,利于传统工业和地产基建经济发展,但不利于科技创新等新兴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需要新的融资模式,而这种模式,最终会推动整个资本市场的市场化。
这必然会诞生新的银行——投资银行。
所以这一次以科创板为突破口的资本市场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券商的投资逻辑,当年石破天惊的股权分置改革都难以媲美。
3
原证监会国际部主任祁斌,2015年有一文《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资本市场——经济转型下的资本市场使命》,文中提到:
“1913年美国股市和银行的存款比例大概是1:1,就是说美国大概有一半的资源配置在资本市场,一半的资源配置在银行。”
“100年之后这个比例变成9:1,也就是说,美国90%的资源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的,只有10%通过商业银行来配置。”
2018年,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为203万亿,券商的总资产是多少呢?6.26万亿!
根据西南财大的《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的调查样本,中国城市家庭居民资产规模2017年是150.3万元,增长主要来自住房价格的上涨。住房在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也提高到了77.7%。
美联储公布的美国家庭总资产中,截至2018年3月31日,房地产占美国家庭总资产比例仅有24%。
金融资产在中国城市家庭居民财富中,占比仅11.8%,而在这少得可怜的金融资产中,又有高达42.9%为银行存款,股票仅占8.1%。
美联储公布的数据中,美国家庭总资产中股票占比高达15%,另外还有高达20.5%的养老金,而美国的养老金,绝大部分都配置在金融资产上。
且不说配置资源的比例,要是家庭资产占比能达到美国的一半,会创造何等的奇观?!
但前提是资本市场足够开放包容,亏损科技企业们的股票发不发的出去,市场说了算。
一个繁荣的卖方市场,才会吸引源源不断的买家。
作为最接近投资者的国内券商,必然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具体来看,主要是两层逻辑:
一是α,对应长期逻辑;
二是β,对应中短期逻辑。
先看a
从科创板提出到1月30日证监会上交所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再到20号征求意见结束进入实操阶段,进度之快,力度之大,远超各路机构预期。
发行上:实行注册制,不再“盈利歧视”,还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上市;允许红筹企业通过发行CDR的方式上科创板;上市公司子公司可分拆上科创板。
定价上: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市场化询价、定价和配售机制,虽然还未实锤,但大概率将突破上届领导强加的“23倍市盈率”限价。
退市上:严格的退市标准、程序,同时注册制后,壳价值下降,退市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交易上:个人参与需50万资金并参与证券交易满24个月,财富与受教育程度高度相关,更理性的投资者登堂入室。
信披上:全面对标发达资本市场,突出经营风险披露、强化行业信息披露。
这些制度意味着——推倒重来!
将全面推动券商转型到现代化投资银行的道路上来。
展望未来,可以明确:券商的2B业务将迎来爆发。
科创板大概率会在二季度推出,再联想到新官上任三把火,加上大老板背书的改革攻坚项目,50家以上企业上市是打底的。
更重要的是,2018年并购再融资萎缩了近三成,在行业出清,管制放松的背景下,再加上“壳”价值消失,公司估值会更为合理。
有厚实粮草储备的公司进行产业并购将会流行。
此外,优胜劣汰的机制理顺后,市场出清速度将加快,投资者面临的将是更加残酷的市场。
能实现风险对冲的金融衍生品必然会越来越多,并卖给千家万户。
但这注定是头部券商的盛宴。
定价能力、销售能力、产品能力,是投资银行的核心,也是打破现在券商同质化竞争的关键。
定价能力:
其一,针对盈利能力偏弱的科创板企业,市场很难对其估值。
其二,注册制下股票供给的增加将加大销售难度,新股不败必将终结。
新形势下,投行在接项目时,要面临一个“新”问题:股票能不能顺利卖出去。
万物皆有价,正确认识企业价值,判断风险,并定一个合适价格,就成了项目成败的关键。
关注企业到底能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回归价值挖掘和价值判断,才是投行的核心职能,而非天天醉心于拉人开户赚佣金。
销售能力:
新股发行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后,就像日常商品一样,销售将成为大问题。
自然,拥有大量财大气粗的机构投资者,将成为竞争中的关键。
产品能力:
过去的卖方市场,券商们“以项目为中心”,拉到项目几乎稳赚不赔,而在买方市场下,必然回归到“以客户为中心”。
这要求投行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所谓全生命周期,就是设计出融资方在各个阶段需要的金融产品,而不仅仅是保荐与承销。
还有研究咨询、投资管理、资产管理、证券经纪业务以及其他金融创新业务在内的一揽子综合服务。
比如对高科技企业来说,可以从更早期的前端融资需求、产业链资源匹配、并购整合,到后期的改制辅导上市等,都能参与其中。
所以,无论是销售还是定价,大券商几乎有着压倒性的优胜,就拿定价如何“定准”来说,强大的行业研究能力是必备。
也许大家还记得任泽平担任恒大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级)兼研究院院长,月薪高达125万。
小券商,养不起行业第一等的研究头脑。
此外,研究能力强的券商,还可以享受为消除发行人和主承销商之间的利益捆绑的“子公司跟投”,为稳定新股价格的“绿鞋机制”带来的额外红利。
拿“绿鞋机制”举个例:
本质上,绿鞋机制是一种让发行方超发股票的期权。
在这场游戏中,发行人是期权发行方,投资者是出资方,承销商是中介。
如果约定的期限内新股不破发,承销商行权,要求发行人超发股票,这样的话,公司多募钱,投资者赚了差价,承销利润也增加,皆大欢喜。
假如破发,承销商需要用投资者先拿出的钱去市场上直接买股票,起到短期稳定股价的目的,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差价收入。
不过,要玩好这场游戏,定价,是关键中的关键。
必须要意识到,这是一种正反馈循环,强悍的价值发现能力,不仅会吸引卖方,也会招来买方,这又反过来继续巩固机构客户资源。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再看β
2015年那波牛市,很多人将其解读为“杠杆牛”,君临有些其他的看法。
就像将牛牵到河边,决定牛喝不喝水的,是牛渴不渴,而不是河水大不大。
这是典型因果颠倒。
“杠杆”不是资产上涨的原因,而是结果。
有经验的投资者都很清楚,市场很聪明,其聪明之处就在于能提前用价格反应预期。
预期,是资产价格的核心。
2013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老实说,君临读了很多遍这个文件,毫无疑问,这是一份划时代的文件,内容可谓直指中国社会问题症结,而且在全文开篇就明确了: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众所周知,2003年后,市场化的步调明显放缓。
而《决定》是十年来,再次让“市场经济”回到改革开放的舞台中央,
不过,过去十年,“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空谈太多,所以在当时,市场还是偏谨慎。
直到来年8月,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有了改革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
市场才反应过来,改革是要来真的!
此后,大盘在券商的带领下,一路高歌猛进,要知道,2014-2015年的宏观经济依然烂的不行。
当时的“国企改革预期”、“互联网+”、“工业4.0”不过是上涨的借口。
2019年2月22日,券商全线涨停,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桥段。
5G、OLED、券商、猪肉、燃料电池,五朵金花闪闪发光。
这次宏观经济依然很烂背景下的大涨,实际上和2014年底启动的牛市,上涨逻辑很相似。
大家一定要深入体会、死记硬背、反复朗诵大老板的这句话:
“要对标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继续打硬仗,啃硬骨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科创板、注册制,就是这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定要跳出什么景气周期、库存周期,社融M2、特麻辣粉,要看到重要的分母驱动这个诱因,看到改革导致的预期改变。
4
推倒重来的科创板,之所以是一把手工程、枢纽工程,是因为高层已认识到这是经济结构的一次重塑。
二十年前的房地产市场化,是经济结构的一次重塑,更是资源与权力的一次重新分配。
比房地产牵扯更广的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同样如此。
这种结构的塑造能力,资源的分配能力,规则的重建能力,即是枢纽地位。
而投行业务优势明显的券商,包括中信、华泰、广发和招商,无疑是最值得看好的四大天王。
他们是在新一轮的资本大潮中,普通人最值得把握的机会之一。
2019,又到历史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