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概股的走势分析]中概股什么意思
根据投资界的一份研究报告,截止2017年年底,中概股私有化进程加快,对境外上市公司还有逐一进行过筛子,深度剖析解读。另一份因不涉及公司分析内容可以与大家分享,报告分为全球中概股发展研究、全球中概股上市政策环境、全球中概股现状、中美港资本市场IPO制度对比、典型中概股海外上市案例分析与中概股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六部分,从而对中概股市场现状及趋势进行了系统性的盘点和分析。
中概股市场2018年政策
“香港交易所现在想让阿里巴巴同时在香港也上一下,这个事情应该是能落地的。”一位接近香港二级市场的人士透露。实际上,2018年年初的香港浙商联合会成立仪式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就曾表达过对阿里的渴望之情。
中国互联网的第四次上市潮仍在继续,美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竞争激烈,如同二线城市们一度火热的“抢人大战”。错失阿里4年后,港交所终于在2018年推出“同股不同权”方案,很快就迎来了小米、映客、美团、比特大陆等“新经济”公司。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企业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需求不断膨胀。2018年以来,在国内A股IPO审核趋严,IPO过会率大幅下滑的影响下,2018年前11月中企境内上市数量仅100家;相反,港股、美股市场上市数量均有所增长,上市中企数量共计103家,首次反超国内上市数量。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市场为吸引内地优质独角兽企业,尤其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发布了上市新政,此后,中企赴港上市数量也迎来一波新的增长,前11月上市数量达到73家,逼近历史中企赴港上市高峰。
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行业兴起、迅速发展壮大,一大批中国企尤其是未盈利中小科技型企业选择境外上市,仅2007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企业赴美国、香港两地交易所上市数量超过950家,已经达到了同期A股上市数量的43%。
《2018年全球中概股市场研究报告》中指出,整个2018年,包括A股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的上市规则都在寻求改革,积极拥抱新经济。报告中分析,虽然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美股市场的波动,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与政策的不确定性推动了避险情绪的上升,但是,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美国成熟的双层股权制度和对互联网企业发展模式的高度认可,美国市场依然是这类企业的上市首选。
政策1:美股市场允许尚未IPO情况下符合条件的私人企业“直接上市”
2018年2月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提议,在企业未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的情况下允许符合条件的私人企业使用“直接上市”方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前提是能够证明其公开持有股份的市值至少为2.5亿美元(基于独立第三方估值)。
政策2:港股市场开放“同股不同权”
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也正式公布《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修订咨询总结,此举意味着新政正式落地。港交所将允许“同股不同权”结构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对于企业发展依赖股权融资但公司核心竞争力由管理层/CEO掌控的互联网、科技行业,这一修订制度的发布有助于企业在战略掌控和融资发展的博弈中找到最优折中方案;对研发周期较长的生物科技类企业,制度也提供了可持续的成长资本来源。
政策3: A股CDR政策出台
2018年3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中概股中的大部分公司属于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类公司,由于A股在互联网和信息科技领域的上市公司较为稀缺,投资者对于优质标的较为渴望,也导致该领域市盈率远高于美股相关行业企业的市盈率。
全球中概股上市现状
目前,赴美股上市的中企多分布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根据《2018年全球中概股市场研究报告》中,2014年至2018年年底,中企赴美国上市数量达到92家,其中,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中企57家,占比57.62%;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中企35家,占比39.78%。同期,中企赴港上市数量达到334家,其中,赴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中企数量达到290家,占比87%;香港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中企44家,占比13%。
《2018年全球中概股市场研究报告》中分析称,与美国相比香港目前仍非新经济企业境外上市最佳选择,港股市场短期内估值的提升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根据报告数据,港股市场的估值水平今年整体处于下行区间,恒生指数当前PE水平在历史27%的百分位水平,港股大部分行业PE在历史均值和中位数以下。港股给予小型新经济企业的估值仍普遍偏低,这与港股投资者偏好大型企业也密切相关。
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美国中概股主要分布在TMT、互联网金融、生物医药等新经济领域。
以2018年12月31日的市值来看,2014至2018年年底赴美上市中企中,市值大于500亿人民币中企市值相对上市首日涨幅高达153.9%;100至500亿市值之间中企市值涨幅达到88.6%;50至100亿市值之间中企市值涨幅达到23.4%;10至50亿市值之间中企市值下跌36.6%;市值小于10亿人民币中企市值下跌幅度超过40%。
从按行业市值增长幅度的角度来看,生物医药领域的中企市值增幅最高。以2018年12月31日的市值相对上市首日市值的涨幅来看,2014至2018年底赴美上市中企中,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市值平均涨幅高达148.6%;其次,教育与培训行业的美国中概股市值平均涨幅达到71.9%;IT行业美国中概股市值平均涨幅高达45.5%。
2014-2018年底美国上市中企市值涨幅按行业分布
2014年至2018年年底,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香港中概股主要分布在传统产业领域。与赴美上市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同,赴港上市金融企业多为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企业,主要是因为香港拥有开放且成熟的资本市场,多年来已经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广泛认可,赴港上市已成为中资银行补血的重要途径,且多数国内银行选择在A股及港股同时上市。
以2018年12月31日的市值相对上市首日的涨幅来看,2014至2018年年底赴美上市中企中,能源及矿产、半导体、建筑/工程等传统产业的涨幅最大。
2014-2018年底港股上市中企市值涨幅按行业分
中概股未来的三个发展机遇
一级市场美元基金募集热度高涨
2018年,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施行最严新规、国际贸易争端挫伤投资者信心、中国推行金融市场扩大开放等重大事件的综合作用之下,国内私募股权市场的外币基金募资和投资两端却呈现高涨的热情。2018年前11月,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外币基金募资总规模达到2370.43亿元人民币,相较去年同期上升136.9%;投资总规模达到4475.76亿元人民币,相较去年同期上升69.6%。
美股价值投资理念有助新经济企业获得合理估值
美股相对于国内A股市场拥有更长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数次经济周期、金融危机的洗礼,市场更为成熟,投资者更加理性,更适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凭借市场规范、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投资者构成等方面的领先优势,美股体现出较高的价值投资稀缺性,有助于新经济企业获得合理估值。
美股、港股相对A股市场估值对比
科创板注册制强势到来
科创板的设立意义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支持国内未上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国内上市,使中国投资者分享其业绩增长的红利。
二是为了海外的中概股公司回归提供对接平台。
目前,中概股回归中国资本市场的路径主要是通过私有化重新在A股上市或借壳上市等。随着CDR政策的颁布,CDR模式成为海外上市中概股回归A股最新途径。但目前CDR上市相关细则尚未明确通过CDR模式回国上市的具体板块,科创板的设立已被业内众多机构猜测或将作为承接中概股通过CDR模式回归的特定板块。
文章来源:金融界、基岩资本、中企资本、金融街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