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访问本站!

[股市分析:华谊兄弟的坠落和我的进步]华谊兄弟

新三板资讯 2024-06-02867

华谊兄弟是中国民营电影制作公司的第一股,在一段时间内也是中国最好的民营电影制作公司。公司于2009年第一批创业板上市,上市后的8年内(2009-2017),营业收入增加了5倍多,净利润增加了8倍多,股价更是较发行价最多暴涨了17倍多(2009-2015)。

新手看财报和分析公司,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只看利润表,不看其他内容;而且在利润表中只关注净利润,不关注利润的构成和背后的生意模式。如果新手在2018年5月只看这几个数据,可能会轻易得出结论:华谊兄弟上市后,主营业务迅速增长,净利润比主营业务增长还要多,说明其持续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而股价的上涨则是对业绩增长的最好的反映。

实际上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华谊兄弟2018年年报业绩已经暴雷,净利润亏损超过10亿元。公司近几年陷入困境,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举步维艰:

·范冰冰逃税事件,关键影片无法上映

·溢价收购冯小刚和其他明星的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面临商誉减值

·苏州电影小镇客流不及预期,重资产支出难有回报

·现金流紧张,流动比率告急

·多部影片的票房不及预期

·以及最近刚刚暴跌的原因:重金投资的《八百》无法如期上映

上述问题大多是2018年6月崔永元举报风波后爆发。但是即便假设我们回到2018 年5月,在2017年年报刚刚出来之后,如果仔细研究各年年报,也能发现该公司很多的问题,也可以明确的判断出华谊兄弟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质量。我们现在来拆解华谊兄弟的历年财报,分成3个部分:营业收入,净利润,经营性现金流。

1)营业收入:

乍一看好像还不错,除了2011年下降之外,前几年连续高速增长,直到2016年开始基本持平。

但实际上,公司2009-2015年的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一是恰好处于电影行业增速最快的时期,这段黄金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2019年前5个月电影票房大盘已经是负增长了。二是公司上市以后大量的并购,公司控股子公司2009年6家,2015年增加到87家,参股子公司2009年1家,2015年增加到45家。在每份年报中都可以查到母公司的营收,以及合并报表的营收,据此整理出的营收对比如下:

可以看出,合并后的营收增长明显大于母公司的营收增长,可见营收增长主要来自于并购,这属于外延式增长,不是内生式增长。并购带来的外延式增长是双刃剑,因为这类影视娱乐行业的并购都有风险,都要溢价并购形成商誉,并购来的公司一旦业绩不如预期,就要计提商誉减值。果然2018年报出现了大额商誉减值,造成巨亏。

说到并购,华谊兄弟并购的都是什么公司呢?典型的,大额的例如:张国立的常升影视,冯小刚的东阳美拉,众演员明星的东阳浩瀚,基本上都是几亿或十几亿的价格,并购对方刚成立的没有任何净资产的公司,并购时的净利润承诺期为3-5年,甚至所有承诺净利润之和小于并购支出金额。而这种影视公司没有净资产,其盈利能力就取决于明星自己,在没有永续经营的能力的前提下,所有承诺净利润之和小于并购支出金额,就是明显的利益输送,且存在巨大风险,后来果然于2018年6月被崔永元的举报全面引爆。

2)净利润:

先看营业利润

乍一看也还可以,2016年之前一直增长,有几年增速非常高;后面几年有所下滑,2018年亏损是有特殊情况。

但是上面的营业利润,包含了非经常性损益,扣非之后就是: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两者对比区别非常大。扣非净利润只有3年(2013-2015)还相对好一点,其余年份很可怜,最多才1.81亿。10年的扣非净利润总和约为8亿元,平均每年0.8亿元,相当于未上市的2009年的水平。即便在没有商誉减值暴雷的2017年,扣非净利润甚至低于刚刚上市后的2010年!

扣非净利润这么悲剧,其原因有二:

2.1)电影行业盈利差且不稳定:我国每年拍摄的电影只有30%能上映,其中5%的影片占据了50%以上票房,这就造成一部影片票房难以成功,对制作公司来说,就算成功一部,下一部也是从头开始,还是难以成功。票房需要扣除电影院和院线费用,宣发费用,制作方只能分到不足40%,再扣除给明星薪酬和拍摄成本,很难盈利。而电影的定价权掌握在导演和演员手里,观众买票到电影院是去看明星的,不是去看电影公司的,所以名导演和名演员的薪酬总能涨到电影制片方不怎么赚钱的水平。华谊兄弟刚上市时旗下有很多明星的经纪合约,后来这些明星纷纷独立,自己搞起了工作室和公司,也是一个证据。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好莱坞工业化的几大电影公司,主要依靠大量的IP和工业化的生产线,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明星的个人依赖。

2.2)华谊兄弟的盈利很大部分是非经常性损益,最主要是对掌趣科技的股权投资的减持套现。这笔投资是在掌趣科技上市前极低成本入股,待其上市解禁后,华谊兄弟每年都在减持掌趣科技的股票。查阅年报可以得知,2013年减持套现3.77亿,2014年套现5.2亿,2015年套现2.13亿,2016年套现12.8亿。再加上其他的投资收益,就不难理解上文两张图的差异:非经常性损益占比太大。

3)现金流

不仅净利润不佳,而且现金流更差,我们看下图:

上图可以看出,历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净利润的比值全部都小于100%,其中5年都是负数,两年甚至低于-100%。计算9年(2009-2017)下来的平均值小于10%,应该说经营现金流质量很差。

原因也很明确,电影制作的商业模式的现金流就是很差。拍电影要写剧本,请导演、组团队,请演员,购置道具器材,执行拍摄,后期制作,这些都需要大量现金流出,然后等待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上映,上映前的发行、宣传,又要花钱。上映持续1-3个月,上映结束后还要好几个月的账期才能够从票房中分到钱。中国的电影周边开发很弱,基本都靠票房。而且从产业链上看,电影制作公司集中度低,没有定价权,对明星和影院院线都处于弱势地位--还记得冯小刚和万达院线因为《我不是潘金莲》排片的互撕大战--因此其现金流就更差。

综上,我们从营业收入,净利润,现金流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制作行业和华谊兄弟一些问题。应该说,电影制作从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格局上看,不是一个好生意;华谊兄弟这些年的表现,在这一行里也是高开低走,问题多多,目前积重难返。同行业的光线传媒,即便日子也不太好过,但经营情况就比它还是强不少。

从上文分析出的几个问题,可以得出结论:华谊兄弟业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都很差,目前的经营陷入泥潭难以好转,股价的连续下跌是价值回归,目前公司仍然估值偏高。这样的公司没有投资价值,只有投机机会,还充满风险--北京文化三次割韭菜的案例还历历在目,分手吧。(作者:一眼低估)

Copyright © 2024 第三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19220号     技术合作:54472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