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访问本站!

【民工赚的比白领多了,北京日薪四五百都没人干】 民工玩白领女

股市头条 2024-05-2169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日报

据北京日报的报道,在北三环修地铁12号线某标段的项目经理陈华表示,从年前到现在对1000多农民工进行了入场安全教育,但现在只留了200人干活,剩下的800人都走了。当下,农民工格外抢手,大量工人开始变得挑剔,只要不是好活,工人也撩挑子,说走就走。单位招人的难度正在越来越高,薪资不断上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这一增量比上年减少了297万人,增速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这也是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自2015年以来的首度回落,0.6%的增速更是近10年来首次跌破1%。其中,在京津冀就业农民工2188万人,比上年减少27万人,下降1.2%;在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4536万人,比上年减少186万人,下降3.9%。只有在长三角就业的农民工5452万人,仍比上年增加65万人,增长1.2%。

越来越多的发达地区发现,农民工不好招了,要求苛刻了,薪资暴涨了,我国现在的的人口格局如何,是否存在民工荒?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位专业人士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孙文华

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农学会园区分会副会长,《特色小镇》作者,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城镇化是人口的城镇化。欧美国家的城镇化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村和小城市人口大量往大城市迁移。第二阶段是郊区城镇化,这些人口不愿离开大城市,会留在大城市的郊区小镇。第三阶段是大城市人口外溢,流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

我国的人口流动也类似,第一阶段是农村和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形成了北上广格局的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于我们国内的集体用地是不允许买卖的,无法实现郊区城镇化,所以直接进入第二阶段,大城市人口向三四线城市迁移,并形成城市群。目前,在新的“城乡融合体制”背景下,郊区城镇化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会留在心仪的城市里,过上相对稳定的日子。

农民工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那个阶段,那时候,户口将很多人固定在一个地区,后来逐步允许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做建筑工人,工厂工人,这一群体被称为农民工。

近几年,一些超大型城市的城市建设已经成熟,而农民工拥挤在城市生活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对于农民工来说,城市机会多,虽然挣得多,但花的也多,还不如留在家乡生活。于是,农民工回流现象不可避免。

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而在城市里的服务业比工业更能挣钱,留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也宁愿挑选高工资的快递,送外卖之类的工种。快递员、外卖员工资都在每个月一万多,而在工厂的工资一个月就四五千,可能还要加班,很多是月光族。所以工人荒催生了“工业机器人”。

虽然工业机器人在短时间迅速发展,但工业机器人是根据工厂生产产量来决定的,根据文章中所说的国际知名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产量降低的现象,说明世界经济疲软。

但机器人代替劳动力的趋势不会变,目前工业机器人生产产量下降,而另一种服务机器人正蓬勃发展,近期日本推出了机器人女友,孙正义也投资了为养老院提供为老人养护的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特性是仿人,开发难度要比工业机器人大,尤其是要机器人走路是最难的,大部分用滚轮替代机器人的脚。我认识一个上海的创业团队已经研发出了能站立并独立行走的服务机器人,高度也可以达到1.6米。

未来这些机器人可以应用到保安,护理等服务领域。

戴显天

中国的大城市现在出现农民工荒,可以从供需两个角度分别论述。

从需求角度来说,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从绝对量来说,中国的农民工(或者准确的说是制造业工人和低端服务业从业者)是不少的,可以说雄冠全球,未来只有印度可与之相比。

从供给角度来说,第一,计划生育是最大的原因,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年轻劳动力补给不足,人口老龄化,第一代农民工已经老去。第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村可转移的人口已经枯竭,相当部分的人口已经从农业转往二三产业,现在农村自己的劳动力也已经面临不足,能提供给城市里的劳动力自然也枯竭了。第三,大学扩招也是很大问题,许多农村人通过大学教育转变为知识分子,进而变成白领、公务员、企业家、教师等等,他们不再是从事低端体力劳动的农民工。

最后,展望一下未来,中国迟早会是以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国家,这时候就需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来服务了,对农民工的需求会持续下降。因此,即便农民工的人口因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而持续下降,但是因为对民工的需求也会下降,届时,民工荒未必会越来越严重。现在中国的产业转移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在北上广深和发达的二线城市已经是以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了。

对于农民工这个话题,我们在公司运营的硕士博士交流群与顶级学习研究资源群组织了话题讨论,现将精彩观点汇编:

陈佳浩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保罗•舒尔特研究所研究员

民工减少,其实不必过于紧张吧。

(1)从人口讲,无论是高校现在往宽进严出的方向改革(现在完成了宽进,严出还没有达到),使得很多人原本从事民工工作,现在不做了,使得民工缺少了,但是整体素质是往上走的。就算未来严出了,我也不觉得民工数量会增加。理由就是第二点。

(2)需求落差会促进新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了,在工厂里把预制板和墙体结构设计好,运到施工地组建完成即可的项目。这类企业一旦大规模推开,民工没市场了呀,至少大部分的市场没有了。

(3)其次,我们注意一下民工指的是要进城的,未来农业、农产品一定是我国的重点(从金融上来讲,国内所有的金属期货,我们都没有定价权,只有农产品我们有)那么无论是精准农业、还是其他的类型的工业都需要建设,也需要人,而建设方面,前面提的建设方案是没法在农村展开的。人才方面,民工变土老板,不是美哉。

曾琳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生

民工减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理解。从人口结构看,我国面临着加速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冲击,劳动年龄人口数加速下滑。从教育角度看,大学扩招,新生代接受大学教育的比率不断增加,不仅推迟了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而且给了他们更多就业选择的机会。从产业结构转变看,三产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相关业态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从产业转移的角度看,由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企业面临快速上涨的用工成本,不少已经向民工输出大省当地搬迁,提供了更多本地就业机会。从国家政策角度看,国家最近几年大力推进就地城镇化和精准扶贫,尤其是产业扶贫,使得他们有了更多本地和就近就业的机会和选择。

民工减少并不一定是坏事,但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减少,加上无人技术的推进不及预期,会使得今后社会生活的服务成本非常高昂,另外就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和养老金双缺口,可能进一步延迟退休年龄。

赵军亮

恒智普惠(武汉)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商务负责人

从职业选择方面来讲,职业选择面临多元化。目前中国农村的人口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剩余劳动力还是常年在外打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外出打工的人已经不再是清一色的从事建筑工作,而是变得多元化了,有厨师、家居安装、空调安装、保安、服务员等各式各样的工种。第一批在建筑工地打工的人多半已回到家乡,盖起了新房,供养子女读书上学;仍留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即使不再上学,从事的职业也多为饭店、宾馆、服装销售、美甲等服务行业。农民工子女的孩子目前基本上不会干农活,但未来职业选择的机会却很多,上大学、上技校、进工厂、当司机等等,选择在家务农的几乎为零。

从职业观念方面来讲,农二代更有个性。那记得几年前在深圳开电子厂的一位同学就讲过,90后员工很少有能持续干满半年的,基本上干一个月,甚至一周就要辞职,理由是要去网吧打游戏。他们开始追求自我满足感,这是为什么送外卖、美甲师更受年轻人偏爱的原因。

从人口出生率方面来讲,出生率和老龄化日趋严重。出生率持续降低和老龄化占比增高,导致农民工的输出数量增速放缓。

综上因素,再加上机器人、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会更加趋向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中国应该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服务业,一方面解放劳动力,另一方面转移劳动力。

王少妹

某供应链管理公司领导

我认为现在很多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出现建筑工地民工荒有以下四个原因:

(1)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占比上升,大量吸收了从制造业转型的就业人口或者是新生代的就业人口,譬如外卖,快递,滴滴等服务行业,相比制造业,服务行业就业更灵活自由,也更体面。

(2)老龄化来临,人口红利消失,从农业人口转移进入到制造业的人口逐年减少,新增的幼龄就业人口更希望进入第三产业。

(3)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各地不断城镇化崛起的房地产制造需求也吸收了部分回乡的农民工,相比在外拼搏,就近工作尽管收入降低,但幸福感更强。

(4)互联网上山下乡,打通最初一公里面向全国人民的供应和需求以及乡村振兴计划等等政策,也让农村经济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往农村信息闭塞,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产品都大量滞留或者是低价被收购,互联网的信息对接,让产品和需求可以直接链接,从而提升了农民种植户的收入,收入水平提高,也就导致农业人口不再全部外出转移为制造业就业人口。

具体来说,现在农村的种植户已经逐渐跟以往有很大不同了,大多数开始实施大规模种植,要么是通过互联网打通了信息对称及需求链接,要么是规模化种植降低成本从而提升竞争力,源头采购或者是原产地采购已经成为很多新兴互联网平台产业的手段,像盒马之类的,现在各种买菜平台开始崛起,未来说不准也会进入原产地采购的行列,以后大农场种植户,大农场主的农民也是另一种"企业家"。

Copyright © 2024 第三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19220号     技术合作:54472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