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北京某医院,弥留之际的女人攥住男人的手,哭道这辈子
1999年,北京某医院,弥留之际的女人攥住男人的手,哭道:“这辈子,我没求过你任何事,但这事,你得答应我,否则,我死不瞑目!”闻言,男人潸然泪下……
究竟是什么样的请求,成为女人临终前的牵挂,又让男人泪流满面?
若你也想知道答案,请和我走进这样一对夫妻——
徐光宪和高小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只是两个陌生的名字。
但就是这样两个普通至极的名字,却改变了中国受制于人的窘境,联手打造出制衡美国的顶尖王牌——稀土。
稀土,并不是我们认识意义上的“土”,而是17种特殊的元素的统称,也被称为“工业黄金”,小到智能手机,大到火箭、导弹等诸多高新科技领域,稀土都是无可取代的存在。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虽然是稀土资源大国,却因为萃取技术不过关,不得不低价出口稀土精矿。
“中国稀土,不能当猪肉贱卖!”
危急时刻,一对儿夫妻挺身而出。
他便是徐光宪,后来他也被称为“中国的稀土之父”,而他的妻子,便是高小霞。
他们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搭档——
相识于交大,学业上比翼双飞,精神上门当户对,他们是同学,是爱人,更是共担风雨的亲密战友。
1946年,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上海举办了婚礼,正式结为夫妻,将余生珍重地许诺给彼此和国家。
从此鲜衣怒马春风得意,风雨同舟死生不离。
他们皆是人中龙凤。
1947年,徐光宪仅用了1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此后又获得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并且被选为美国西格玛克塞荣誉科学会会员。
与此同时,半工半读的高小霞也在自己的学业上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
如果留在美国工作,他们的前途、生活必然一片光明。
但是,而他们的选择并不意外——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1951年,正值朝鲜战争,美国宣布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徐光宪心急如焚,渴望着回国,但是,妻子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如果回国的话,意味着高小霞之前的所有努力将付之东流。
高小霞明白丈夫的顾虑。
她只对丈夫说了一句话:“我们来美国读书,是为了什么?”
就这样,高小霞随着丈夫放弃在国外优渥的生活,想尽办法,辗转回到了中国,回到了那个最需要他们的国家。
回国后,两个人同时在北京大学任教。
生活条件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但夫妻两个却不曾有一丝后悔,身边是爱人,身后是国家,旁的早已不足挂齿。
徐光宪曾在科研上三次转向,在四个方向上开展研究:
从量子化学到配位化学,再到核燃料化学,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他的一生就是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而她,不仅仅是他的伴侣,亲人,依靠,是彼此最不可取代的存在——
徐光宪将稀土包含的17种元素分离出来,高小霞则将剩下的部分制成了“稀土微肥”,两人一次次的合作,在科研上不断赢得新的突破。
明明自己被称为“中国的稀土之父”,然而在徐光宪心里:“我老伴儿,她才是稀土研究真正的大家。”
而她却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便是嫁给他。”
不管是走到哪里,两人总是习惯地牵着手:
因为,牵了手就是一辈子,一不小心就白了头。
1998年,在度过他们的蓝宝石婚时,一辈子严谨的他,满脸笑意,幸福地畅想——
“我希望我们还要过一个金刚石婚”。
可是,天不遂人愿,1999年,高小霞已经被诊断出癌症。
在病情加重的那段时间,徐光宪几乎片刻不离地守在妻子的身边,旁人怕他身体受不了,劝他去休息一会儿,但一向温和的徐光宪这次却异常的固执,一刻也不肯离开。
“我只求你一件事。”
临终前,望着丈夫憔悴的脸,高小霞执拗地要求。
”以后我不在了,你要好好活着。”
这是高小霞留给丈夫的最后一句话,她知道自己在他心中的分量,不希望自己的离去,让他颓然倒下,因为她知道,中国,需要他。
“我一生中,最满意的,是和高小霞相濡以沫度过的52年;我最遗憾的,是没有照顾好她,使她先我而去。”
高小霞的追悼会上,这个经历过无数风雨坎坷的男人,坐在妻子的遗像边,泪流满面。
在高小霞去世后不久,徐光宪的头发就全白了。
思念如马,自别,未停蹄。
妻子去世后,徐光宪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稀土事业的研究上,为保护稀土资源发声,他知道那一定也是妻子的期望。
可是,他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她。
每一年清明,他都会在她的墓前为她献上最美的花,说着最美的情话,一如她在时的模样。
2005年,徐光宪获得“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他将全部奖金都用来设立“霞光奖学金”,用来资助和奖励贫困学生。
“霞光”,是他的坚持,取自两个人的名字,为国,也为她。
有人问什么是最好的爱情?
我想在徐光宪和高小霞的身上看到了最动人的答案 ——第一不可忘国忧,第二不可负卿卿。
最好的爱,是比肩而立,灵魂相契。更是坚定,包容和成全。
我想,他们做到了。
#头号周刊# #情感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