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须积极推动银行业市场化并购|
本报记者 范思立
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和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承受着更大的市场压力。在此背景下,近期监管层明确表示要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破产机制。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银行业市场化并购等问题专访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国内银行业市场化并购发展滞后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评价目前国内银行业并购的市场化水平?目前市场化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连平:中国银行业整体格局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并购市场发展滞后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体现。
我国银行业并购历史较短,已经发生的并购的主要动机为化解金融风险和维持金融稳定,在并购过程中通常带有较为浓郁的政府干预色彩。在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条件下,政府的牵线搭桥与宏观协调是必要的,但如果参与过度也会由此产生一些问题。干预过度有可能使处于收购方的优势金融机构因救济被收购方而效益下滑,难以对被收购方从经营机制上进行有效重构,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原有的金融风险。过度干预也往往使要素的流动违背市场规律,影响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兼并重组的过程缺乏效率,金融机构间合并的结果不能实现整体利益最优化。
虽然目前有《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以及各监管部门的相关条例规范着我国银行业的并购行为,但适用于银行并购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法律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且现有的法律法规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有效地指导复杂多变的银行并购活动。法律制度不完善为政府主导银行并购和过度干预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银行业并购只有在健全而规范的制度框架内运行,才会保障并购双方及其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银行业并购对行业发展意义深远
中国经济时报: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中小银行经营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加强银行业并购的意义何在?
连平:尽管银行业总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但局部区域和领域的风险依然不能忽视。新一轮对外开放政策步伐加快,外资银行享受了国民待遇,中国银行业将迎来更多具有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的竞争态势。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中小银行风险事件时有发生。
部分中小银行也确实存在着公司治理缺陷、业务集中度高、盲目扩张规模、风险管理薄弱以及流动性紧缺等五方面的问题。而发展银行业市场化并购将有助于化解行业运行风险、保障行业健康运行、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银行业加大并购重组的力度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尤其是在金融竞争加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正在上升。银行业并购的推进有助于提升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成功、有效的并购有利于银行自身价值最大化。
从国际银行业的经验来看,排名世界前100家大银行中,大多数银行都有并购其他银行、扩大规模的经历。除了中资银行,几乎每一个规模较大的、有国际竞争力的银行都是在并购重组中成长壮大起来的。特别是20世纪末出现的大规模银行并购浪潮超出以往任何一次并购浪潮,产生了许多金融巨擘。通过国际并购,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银行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规范管理银行业市场化并购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如何进一步规范和推动银行业市场化并购?
连平:第一,建立健全银行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发展银行业市场化并购的基础性工程。建议我国可以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巴塞尔银行有效监管核心原则》要求的《银行并购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银行并购保驾护航。
第二,未来规范银行并购过程中的政府行为至关重要。明确政府在并购过程中的定位,使其能够通过执行法律法规为银行并购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规范银行并购行为,支持、协调和指导银行并购活动,而非直接参与并购的具体活动。
第三,建立灵活高效的并购监管机制是保障行业并购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在根据金融并购特点调整监督策略的基础上,我国还应抓紧制定相关办法,形成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如建立金融并购的先期预报及可行性制度,保证监督的充分性,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有效运行;实现整个并购监管过程有专门的机构以专门标准来进行调控,专业地发挥监管机制的作用。
第四,明确银行并购目的及其策略是并购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通过加强行业监管和政府指导,促进中资银行明确并购战略以及后续清晰的定位,以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为导向,通过对市场进行认真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对比并购成本和收益后主动作出是“强强联合”还是“强弱并购”的判断,或是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一种或多种并购方式来完成自身建设。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与并购对象在经营机制、企业文化、投资观念方面的整合效应,才能使得我国银行业并购行为最终成为以资本为纽带,以效益为目标,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