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访问本站!

为何说奇安信是360战略妥协的符号? 安信战略

股票知识 2024-03-20991

王如晨/文

尽管财务面一般,靠着特定领域服务与政策面刺激,奇安信此刻启动IPO之旅,节奏不错。

相信过会很顺利,挂牌日资本市场成效必定也不差。

但这一案,于360实在尴尬。奇安信几乎可以说是360战略妥协、组织能力不足以及治理失败的案例。

奇信安前身诞生于2014年。当年看去属于一个有机版图。那年年初年会,周鸿祎喊出reboot口号。它的诞生,在疯狂的移动端浪潮中,展示了前瞻性战略思维。

那个移动端狂飙突进周期,无论海外科技军团还是本地BAT,都处于紧迫的战略重塑、组织架构升级、生态扩张之中。那一刻布局企业安全业务,不止吻合2B战略,更是迎合了整个行业与政经领域新诉求。想想当初“棱镜门”引发全球多少网络安全政策变化。随后物联网、AI、5G等行业趋势更是凸显了商机。

想说,就危机意识与战略前瞻性看,360不逊同期的全球科技巨头。奇安信隐藏着360非常合理的变革与升级意图。

但这更多停留在形式上。它并未沿着这维度坚定走下去,很快就妥协了。

2014年到2016年,360移动端业态探索眼花缭乱。它的PC端优势无法直接复制到移动端。后者不似标准的PC领域,几乎是孤岛形态。360过去的霸气打法不太适用。那周期它的业务波折多多,股价震荡。2011年挂牌日上涨86.2%后,整体曾一路高歌。2014年年初喊出reboot后不到两个月,股价一度涨至124美元,却已是强弩之末。次年5月底,市值缩水至64亿美元。

不是否定探索价值。周鸿祎辨析过行业“混乱”,认为它隐藏着真正的创新力量。我极认同这观点。只是,直到私有化周期,它也未能真正展示出reboot新风貌。跟其他公司一样,它被裹挟进移动风潮,缺乏稳定与聚焦。

当初,它的私有化口实,跟其他公司一样格式化:美股市值没体现出公司价值。最后的决定,是“反复考虑当前全球及中国资本市场环境后做出的主动战略选择”。后来周鸿祎补充了宏观面原因,尤其大国安全诉求。他多次渲染,为了这目标,即使私有化承受巨大代价,也必须落实。

借壳上市前后,360强调过企业安全业务的价值,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端到端服务的形象。

但如此渲染的结果,却是几个月后企业安全业务核心主体的出脱:奇安信剥离与一场MBO。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它不符合360整体战略逻辑。周鸿祎话术也有些乱。

当然他圆过来了。说是为了帮老搭档齐向东实现个人梦想。过去两次IPO都以他为主,“老齐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有自己的上市公司”,还说2016年投资奇安信时,就约定要撤出,保证后者独立性。

我相信他没说谎。但这口实里,着实隐含着风险:

一是这业务符合行业风向,投资者判断建立在360完整的安全版图基础上,而剥离动作有掏掉上市公司核心资产嫌疑,虽然那周期它并不大;

二是奇安信诞生,固然是在落实内部创业,但齐作为创始人之一,既然那一刻就有单飞用意,公司对新业务如此投资约定,机制实在不透明。它影响了外界的判断。

三是一项战略布局,竟然出于帮老搭档实现一个独立的IPO梦想。于公司而言,当初的投资约定,带有太多私人情谊凌越治理架构的印象。

即便能圆过去,夸克认为,考虑到这场剥离或者分家的时间点,真正的动机,应该还有更多吧。

当初借壳上市,360市值一度高达4500亿。它的财务面尚可。但整体很难支撑这数据。

无论哪项财务指标,360其实都还只是一家中等互联网企业。市值高企,除了回归A股概念,难说没有填补因私有化带来的巨额成本动机,而诸多机构也期望一场狂欢。

股价支撑不住,后续自然会有资本运作与概念渲染。挂牌不久,就剥离如此重要的战略性业务,夸克认为,属于被资本市场绑架后的被动与妥协。回想当初在企业安全领域的渲染,这当然是一种战略层面的妥协。它有损360运营独立性、业务架构及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奇安信当初虽非核心业务,也不是企业安全业务的全部,2018年360甚至还有出色的“安全大脑”概念出来,但整个组织仍是较重的2C思维。

一个原本完整、富有想象力的版图,因为一场剥离,节奏出现紊乱。

周鸿祎当初说,若不完全出脱奇安信股权,会影响齐的梦想,还会出现同业竞争。我相信说法属实。

不过,妥协动机恐怕难以消除:通过出脱一项富有生机的业务,化解财务面与资本市场压力。

当初短暂的市值狂欢,透支了360近两年的业绩,影响了业务发展节奏与生态构建。

两年来,360市值跌跌不休。最新一个交易日为1181亿。再看2019财年年报,剔除出脱奇安信所获收益,360利润缩水很多。

但不可能持续出现如此规模的出脱资产收益。360的2020财年注定会是压力重重。

当然,周鸿祎什么都能圆回来。在他那里,退出奇安信不是“分家”,而是支持员工带业务创业。去年4月,他公开说,未来3年会投资10家安全企业。

正常逻辑下,这是一种生态体系的描述。但是,今日奇安信都已成对手,再拿这个案例来说生态孵化或者内部创业,多少带有一种讽刺。

即便有这种心胸,这种公司内部创新的机制本身也存在问题。与阿里、腾讯、小米这类擅长内部创新与孵化的组织比,360内部创新机制并不出色。多年来,它曾布局如此多业务板块,产品入口更是多多,却少见夺目的孵化案例。奇安信若不是齐向东本人与安全领域服务的光环,恐怕也很难有今日局面。

而今日的360与周鸿祎,正忙着强调它的企业安全业务板块。外界不断说两家公司开始撕毁所谓约定,肉搏相见了。有限的表述里,双方确实已有火花。周鸿祎对奇安信的路线并没有高看。而齐向东对360通过2C思维渗透政企安全市场的套路似乎也不感冒。

而在最新描述里,有人将2014年的诞生视为独立的开始,将2016年增资案视为独立成军。这有些争夺源头话语权的味道。周鸿祎应该不会舒服吧。尽管当初双方有业务范畴区隔,但源头话语权涉及到一个领导者的战略判断与战略定力。毕竟当初这业务由齐向东主导,奇安信无论最后能长多大,它所在的市场仍是一个趋势。它很容易被视为周鸿祎的失策。虽然在我看来,奇安信单飞,不过是360转型、行业趋势、资本市场、市场竞争、企业内部创新等多重压力左右的结果。

是啊,无论如何,360的内部创新、创业机制都有紊乱一面:当初一项前瞻性创新业务,在本来最有利的生态构建窗口期,却因种种理由出脱,延缓了战略节奏,而今日却又要强化布局。

至于为何我还说它组织能力不足,结合上述多个维度考量,一个如此妥协的360,你觉得它的组织能力能有多强?

当然不是否认360的沉淀与此刻重新强化布局的价值。我也相信周鸿祎说的,360始终未放弃“安全”概念。它确实有这个底气。尤其是底层10多年的技术积累,绝非奇安信们所能比。它在这个维度,也不逊BAT。但是,底层技术积累固然重要,安全大脑也很有战略构想,很多时候,真正的考验却是来自组织力、战略定力以及围绕客户持续建构生态并落地的能力。而在政企安全领域,这种组织能力与执行力尤为重要。

即便抛开疫情,2020年也会是360的一个坎。它仍是一家中型互联网企业,许多指标都难以支撑千亿市值。而渗透这个行业的玩家越来越多。360虽然没有失去“安全”概念,但它截至目前仍还没有确立起更清晰的战略路线,尤其是组织结构与业务架构层面,尚未出现感召力。

此刻恐怕还不是最紧迫的时候。我们判断,一旦奇安信成功IPO,摄于财务压力与资本市场压力,它的布局与对外合作必定会趋于主动修辞风格。除了募资投向层面,恐怕会有诸多短期概念操作动作。比如,奇安信截至目前更多侧重解决方案层面,底层布局远不够深。它渲染的过往3年研发投入,于整个行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它更像是凸显脱离360的独立性。即便融资成功,奇安信也不太可能过度涉足投资额庞大的基础设施层面,它的核心业务决定了,中短期很难摊薄成本。我们判断它会借力巨型平台,更多聚焦定义市场的能力,通过开放的平台建构能力,包括拓展系统集成业务等。

这种思维下的奇安信,会有更明显的“去360化”动向,它会持续矮化、刺激360。而360安全领域的数据、算力、算法却亟待更多内外业态的支撑。未来一段,两者将继续产生消耗。360这个原本富有生机的有机体,因为一场单飞案,会遭遇持续的压力。

不过,我仍还是相信周鸿祎化解挑战的能力。他有一种如此这般的特质:或许不是一个领域的王者,但无论哪个周期,只要他还在,他与他的组织都不愁生存,并能持续发出声音。这也是一种奇特的能力。就更大的生态范畴来说,一个市场不能缺少这样的力量。因为,一个人、一个商业组织的真正贡献,很多时候往往就体现在它们创造的对立的力量。

再说了,谁知道他与齐向东未来会不会重新会师呢?

Copyright © 2024 第三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19220号     技术合作:544727057